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新闻

王文瑛国大师非遗传承创新工作坊开营

发布日期:2015-08-16 02:36 访问次数: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文瑛女士(后排右六)与出席工作坊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和学员合影

       8月15日上午,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展览大厅,在江南丝竹美妙旋律的伴随下,杭州智隆文创旗袍秀精彩亮相,为“一河串百艺”2015第二届杭州运河文化创新设计营暨“智隆杯”王文瑛国大师非遗传承创新工作坊拉开了序幕。71岁高龄的国大师王文瑛女士与工作坊学员——来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一起,参加了这一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开营仪式。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吴莘超应邀出席仪式,并向工作坊学员代表授旗。杭州市拱墅区文广新局党委书记、局长黄玲,杭州市教育局高师处处长孙青峰出席仪式。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英翔,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院长江全元,杭州智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慧淓,分别代表活动主办方、承办方和赞助方致辞。城市学院创意分院书记徐波向王文瑛大师颁发了“创意导师”聘书。

       王文瑛女士生于1944年,1960年进入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学习绸伞和绒绣技艺,曾从师于著名绒绣艺人高婉玉,1964年起转学机绣。1991年被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6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在四十多年的机绣生涯中,她传承和发展了杭州的机绣艺术,成为杭州机绣艺术的领军人物。1986年,她应邀赴德国作为期八个月的技艺交流表演,以其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娴熟的绣技博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被《欧洲时报》誉为“机绣表演艺术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伊琳娜·波克娃与王文瑛大师(资料图片)

       江全元副院长在致辞中说,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双遗城市的杭州又增添了一个文化标识和旅游热点。京杭大运河文化源远流长,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财富,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宝贵精神财富。运河文化需要传承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是杭州经济的新增长点。今天我们很荣幸地看到,政府、企业、高校、大师、学生汇聚一堂,用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活动形式,为我们民族非遗的传承与发扬,为杭州运河文化的繁荣,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全元副院长指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中应运而生的本科高校,学院秉承百年名校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发扬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经过16年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扎根杭州,服务杭州,产教融合,产学对接,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的高水平新型大学。

       近年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和杭州多家知名企业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先后与王星记扇业、天堂伞业、万事利丝绸、张小泉剪刀开展设计营活动,将专业教学与厂家实习调研,专家授课与实际设计研发等环节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学生设计能力培养,取得了优良成效。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带队,与天堂伞业的设计研发团队共同合作设计开发的“竹语”文化礼品伞,填补了目前杭州城市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拳头产品、知名产品的空白,赢得了具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国际“IF”奖和红点设计奖,同时也取得非常不错市场经济价值。

       江全元副院长指出,2015年为深入贯彻实施杭州市产学研对接工程,落实“名师工作室”项目,提升大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探求杭州传统文化产品产业开发和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全新工作模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联合杭州市拱墅区文广新局、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智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举办的“一河串百艺”第二届杭州运河文化创新设计营。本届设计营的宗旨是把大师请进高校,把技艺传承给年轻学子,把现代的创新设计理念带入传统技艺,把设计结果落地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上。我们希望通过传承大师技艺、强化产学对接,融通传统与现代,为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遗的推广普及和市场活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据工作坊负责人李游介绍,举办王文瑛国大师非遗传承创新工作坊,旨在让城市学院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亲身体验和传承祖国非遗文化,并对杭州城市礼品进行设计再造,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提炼和创新。本次活动为期一周,工作地点设在学院理工楼。信电学院为本次工作坊提供了场地。设计成果将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并计划参加2015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暨杭州创意生活节。

       城市学院科研部副部长孙福轩、科研干事侯哲,工作坊指导教师杨程、方华、张帆等参加仪式。工作坊助理陈新主持仪式。

杭州智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王文瑛国大师非遗传承创新工作坊,并在开幕式上展示公司开发的绣艺旗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