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美国BPI中国区第六届照明设计学生竞赛颁奖典礼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美国纽约BPI照明设计公司合伙人兼中国区执行董事林志明,德国杂志《照明设计》中文版执行主编何崴,筑龙照明网运营总监李文等嘉宾为获奖学生颁奖。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了颁奖典礼和学术交流会。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参赛作品《城市缝隙》被评为本届竞赛第一名,作者蔡明洁同学荣获BPI照明设计大奖,奖金8000元,特制奖杯一座。蔡明洁同学在获奖感言里介绍了创作过程,并表达了感谢之情。她说,非常感谢评委老师对我作品的肯定,感谢美国BPI照明设计公司、《照明设计》杂志和筑龙网为我们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也非常感谢张越、闻晓菁、王玥老师对我的悉心帮助和指导。目前的我还在设计的懵懂时期,我相信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会抱着对设计的极大热情,更加努力的学习、实践和探索。
颁奖典礼上,嘉宾们分别致辞并发表演讲,祝贺获奖师生并提出建议和希望。纽约BPI照明设计公司合伙人兼中国区执行董事林志明发表《找寻属于中国的光》演讲,揭示了光与建筑之间的融合。他说,照明设计是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行业,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趣味性。BPI中国区照明设计学生竞赛已连续举办六届。竞赛要求获奖作品兼顾思想性及创新性,对光及光环境有独特思考。BPI希望通过在中国举办竞赛发现和培养设计新人,更期待未来在中国出现国际照明设计大师。《照明设计》中文版执行主编何崴何崴表示,希望全国各设计院校今后有更多优秀学生投身照明设计领域,为中国城市灯光照明事业开辟新路。
附:竞赛第一名获得者、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蔡明洁同学获奖感言
本次的竞赛主题是光.时间.空间,当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在想对个体的理解是容易的,但三者结合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如何通过光使时间与空间有效对接,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构思的过程当中,想过很多的想法,却发现和往届的有雷同,不得不再重新想过。安藤忠雄先生说过: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后来,我重新定义思考这个题目。世界上每个城市的阑珊灯火都在匍匐延伸,城市的肌理也越来越清晰,这便是城市化进程的轨迹。
对于本次竞赛的主题我的理解是:时间是城市扩张与更新的过程,空间是其发展所产生的“隐性”空间。这些“隐性”空间是不易被察觉的,比如它们很多时候存在于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它们是城市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空间形态(当时和老师在交流的时候,老师提到了这类空间容易出现穿堂风现象,因此将这些空间定义为消极空间),而如何利用光将这类消极空间转换为积极空间便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于是通过设置光板,吸收与释放来填补城市“缝隙”。通过不同功能区的色温展现出城市发展的格局,以此作为城市识别体系来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和形象。
非常感谢评委老师对我作品的肯定,感谢美国bpiBPI照明设计公司、《照明设计》杂志和筑龙网为我们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也非常感谢指导老师张越、闻晓菁、王玥对我的悉心指导。目前的我还在设计的懵懂时期,我相信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会抱着对设计的极大热情,更加努力的学习、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