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综合新闻

【院庆专稿】整合凝聚优势 模式成就特色

发布日期:2012-05-28 10:46 访问次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2届毕业设计作品展开幕式师生合影(摄影:王鹏) 

         今年5月28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创意学院或分院)迎来建院四周年,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徐波日前应约接受《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报》采访,谈了创意学院四年来所走过的路程、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创意学院虽然年轻,但全体师生员工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生学习实践、成长成才。大家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驱使下,正在脚踏实地,稳步前行。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分院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徐波:一是独立建制。“十一五”期间,城市学院在原艺术设计系基础上组建了以突出创意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意与艺术设计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分院),并聘请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陈振濂教授担任院长。2008年5月独立建院后,经过四年的建设和发展,分院办学规模和质量稳步提高。
        二是新增专业。分院原先仅有艺术设计一个专业,目前有了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两个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了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会展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工业设计设置了产品设计方向。
        三是特色办学。在“以创意教育为核心、以艺术设计为平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理念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了“创意教学、纵向工作室(导师制)教学、以赛促学”三大特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稳步提升。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各级各类设计比赛中硕果累累,在学界、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一直稳定在85%以上,2011届达90%以上,远远高于省内同类院校平均水平。
 

        记者从分院目前的情况看,要实现“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还存在哪些困难?针对这些发展的障碍,分院进行了怎样的定位和规划?
        徐波:困难不少,主要是缺乏教授级高层次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分院原有办学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师资队伍呈现“年龄轻、职称低、结构散”的阶段性特点,23名专职专任教师平均年龄约为35岁,讲师及以下人员占74%,其中无职称人员8名。“十二五”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解决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的问题。要通过引进高级职称人员和提高在职人员学术层次两条途径,全面充实师资队伍,提升学术水平,力求形成一支知识背景、职称结构、学缘关系、年龄差异合理稳定的教师队伍,为打造学术成就、凝聚学术优势建立基础保障。

        记者:“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是学院的办学发展原则,请谈谈分院在这方面的思路
        徐波:整合凝聚优势,模式成就特色。分院建院时间短,与省内外同类院系相比,学科积累不多,专业实力尚弱。然而,“因为唯一所以第一”。分院所确立的“创意教学、纵向工作室(导师制)教学、以赛促学”业已形成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设计教学三大特色。今后分院将立足城市学院本体,借力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分享资源,借梯上楼”。依托院内学科交叉平台,带动设计学科建设;依托校内外实践实验平台,强化设计专业建设。

        记者分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定下这样的目标基于怎样的考虑?如何实现?
        徐波:艺术教育实践性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设计教育是通过有关设计理论、基础设计知识的传授,通过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与持续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式。具体到某个专业则有如下表述:
        艺术设计专业:立足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培养创意思维活跃、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高的艺术修养、较强的艺术设计和实施方案的能力,能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会展设计等方面工作的综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工业设计专业:面向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立足艺术与工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创新设计思维、自主创业意识,系统掌握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具备产品设计与研究的基本能力,能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用户体验设计、设计教育等工业设计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按照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们希望通过课堂传授,教会学生认识什么是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通过“纵向工作室”,教会学生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团结各年级学友共同完成设计任务;通过“以赛促学”,教会学生如何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好的产品(作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记者在今后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如何贯彻“专业、学科、师资队伍协调发展”的原则?
        徐波:学科建设。随着国家对艺术学门类、设计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分院现有的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两个二级学科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学院“做实二级学科,做强学科方向”的思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分院学科基础能力,拟将“会展设计”和“景观设计”定为艺术设计学科方向;拟将“产品设计”定为工业设计学科方向,力求通过若干年努力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
        专业建设。做强艺术设计专业,做大工业设计专业。立足“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拓展创意教学内涵与外延,完善“211”教学模式,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完善基础教学,丰富专业课程,充实人文课程,深化纵向工作室教学实践,通过“以赛促学”,力求在复合交叉设计教学方面形成优势。
        队伍建设。本着“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发展”学科建设总体思想,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院内培养、国内招聘和境外柔性引进等方式,逐步提升分院师资实力和水平。

        记者请谈谈分院今后将重点发展的领域是什么?
        徐波:“会展设计”和“产品设计”将是分院重点发展领域。在学院科研部门的统领和协调下,联合传媒学院会展专业,整合视觉传达设计、景观(照明)设计力量,打造“会展设计”特色平台;联合信电学院、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实行学科跨界交叉复合,打造“产品设计”特色平台,建设具有城市学院特色的设计学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